东莞南博翻译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东莞市鸿福西路8号东江之星商业中心18栋601-602
服务热线:0769-22990345 22652256
译员应聘邮箱:hr@gdnanbo.cn
在EMCO系统实训室,模拟工厂生产流程,实行项目制教学。本报记者 高海涛 摄
不久前,全国第二届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在苏州工业园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界和职教界人士,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证,共同探讨开发区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挑战。
从1984年国家设立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到现在,开发区已经走过了27年,到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作为招商引资软环境和经济发展技术人才库的开发区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同步转型和升级的难题。
在苏州工业园区,随着3+5产业规划的出台,园区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逐渐显露。这中间,既可以看到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抓住机遇而生的喜悦,也可以看到职业技术学院迎接挑战,专业、师资、实训等逐步转型的思考,还可以看到工业技术学校因人才培养层次不适应园区需要而盼望升级的苦恼。
苏州工业园区的每一个精彩落笔都能展现出国家级开发区的先导和示范效应。产业发展是这样,职业教育发展也是这样。园区校企深度合作的经验,值得全国职业院校去借鉴;园区人才结构的改变,值得政府有关部门去研究。
■本报记者 翟帆/文
二次创业——园区迈出转型升级步伐
在国家的布局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直作为外向型经济的代表而存在。一场国际金融危机让开发区依赖外资的增长模式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而同时,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开发区土地资源日益紧缺,低成本和政策优势也在不断弱化。这些都让开发区管理者不得不提前谋划转型升级——而按照国际惯例,开发区至少要在发展20年、红利出尽后才会考虑转型升级。
2009年11月,《苏州工业园区3+5产业发展报告》向社会发布,详细分析了园区产业发展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思路。
园区3+5的产业发展定位,前者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机械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三大支柱产业;后者为新兴产业,抢占生物医药、软件动漫游戏、生态环保、纳米光电新能源、融合通信这五大新兴产业制高点。前者主攻提升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后者主攻中国创造。
制造业升级,攀升“微笑曲线”高端
从这份报告中可以了解到,经过前15年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已基本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机械制造、化学制品及医药制造、造纸及纸制品制造等产业为主的制造业生产体系。其中电子信息制造和机械制造两大产业以高度的产业集聚规模成为引领园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不过,园区里庞大的制造业生产体系却只是作为一个外资企业的生产车间而存在——大多数企业都是国外垂直整合制造企业的生产工厂,产品以出口为主,市场和供应链都在境外,核心原材料、关键设备、生产组织及市场严重依赖母公司。
“微笑曲线”理论告诉我们,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曲线的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而园区的产业恰恰大多处于中间环节。
向产业链、价值链两端延伸,是园区给现有制造业转型升级定下的明确目标。根据3+5产业报告,园区电子信息制造和机械制造两项主导产业的升级转型,将突破和改善两头在外的车间式生产经营模式,提升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和规模能级,努力打造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内外销相对均衡、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新兴产业诞生,成为“中国创造”引擎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园区把目标瞄准了拥有自主创新巨大活力的新兴产业,锁定了5个高端领域。
3+5产业发展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纳米光电新能源、软件与动漫游戏、融合通信、生态环保五大新兴产业。园区预计,到2012年末,园区将初步形成五大新兴产业集群,建成1至2个百亿级特色产业基地。企业总数达到1100家,新兴产业产值达到350亿元,其中5至10家超10亿企业,50家以上超亿元企业,5至10家企业上市。
尽管园区大多数高科技企业成立不过一到两年的时间,但这些“新生儿”已成为园区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他们普遍“个头”很小——占地不大,人员不多,但能量却很大,人均产值能达到几百万元,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土地上也能产出1个亿的GDP。
可以预计,当几年后,这些“小巨人”依靠技术优势独步天下的时候,也就是苏州工业园区完成“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之时。
服务业拓展,成就第二增长极
现代服务业,与电子信息制造、机械制造构成了驱动园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2005年起,园区提出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目前,园区里集聚了现代服务企业1200多家,就业人口近6万人。
3+5产业发展报告提出,要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现代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其中金融和物流将会是园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与上海错位发展将是园区金融服务业一个重要发展定位,园区将目光更多地集中在股权基金、私募基金以及金融后台服务的引进上。物流产业的发展则将以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为核心区,建设以虚拟口岸为依托的现代商贸物流运营示范区。
而园区中已经具有较强实力的服务外包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加强。重点发展ITO(信息技术外包)、有选择的发展BPO(业务流程外包),积极培育KPO(知识流程外包),着力打造信息技术外包集聚区、生物医药外包集聚区等8个外包集聚区,政府与企业共同建设“中国模式服务外包产业第一园”。
文化产业则着力打造环独墅湖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环金鸡湖文化娱乐集聚区、环阳澄湖文化主题公园集聚区,建设国家动画基地、创意设计基地、出版发行基地、新闻传媒基地、会议展览基地、影视演艺基地。
再造生产力——园区职教亟待转型升级
在园区独墅湖畔若水路上,有两所学校比邻而居,这就是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与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不远处,与两所学校隔街相望的,是园区内唯一的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园区工业技术学校。
正是这3所学校,构成了园区的技能人才库。在产业人才培养的道路上,这3所学校的名字仿佛是3个历史节点,他们之间短短数百米的距离,却是园区产业从传统制造业到现代制造业再到现代服务业17年的跨越。
只有一流的职业教育才能匹配一流的开发区。如今,面对园区二次创业,学校重新思索自己的定位,思索如何为园区的发展再造生产力。同产业发展一样,转型和升级也成为这些职业学校无法回避的选择。
培养模式转型:通过深层次校企合作,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加强师资力量
根据园区的产业布局,这些年,园区职业学校陆续设置了64个专业,涉及精密机械、电子信息、金融商贸、物流管理、软件服务等领域。
“不过,3+5产业规划出台后,我们发现还是有供需不配套的问题,特别是新兴产业。”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亢越说。他曾到企业作过调查,了解到,各院校所提供的毕业生,很多在未经企业培训的情况下不能直接投入工作。“这主要是由于产业核心技术更新换代过快,以至于学校的专业、课程、师资一时无法及时跟进。”亢越说。
为了使专业链与产业链高度铆合,园区职业学校都在探寻自己的路径。
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单强告诉记者,学院成立了由外企人事经理、工程师、教育专家等人士组成的专业与课程开发委员会,建立了科学严谨的专业管理程序,针对区域产业结构的最新发展态势,不断开发新专业,最大限度满足园区企业的人力资源要求。“专业和课程设置要有前瞻性,才能满足产业的需要。为此,学院提出的口号是:用明天的科技,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单强说。
园区服务外包学院诞生于园区产业转型之后,这让学院的专业设置有了后发优势——全部瞄准园区人才需求最为紧缺的ITO、BPO和数字媒体外包三大领域。学院整合了服务外包行业各种课程资源,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构建出一套实用的现代服务业人才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零公里”就业。
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夏芳介绍说,解决师资难题,主要靠深化校企合作。为了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园区鼓励职业院校面向社会优先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技师等高技能人才,鼓励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评定相应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专业技术职称,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招贤纳士,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打出了面向全国聘请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和国际化背景“双师型”教师的大旗。招聘来的教师,被分批派往新加坡、德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进行专业培训和学术访问,以打造一支融理论教学、实训指导、项目开发为一体的三维复合型师资队伍。
在园区服务外包学院,记者见到一位名叫王伟的教师,在被杨冬院长“挖”来之前,是全球著名电信供应商安德鲁公司的一名高级管理人员。王伟告诉记者,学校50%的教师是来自国际知名企业的工程师、留学归国精英和外籍教师,90%以上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们大多熟悉国际前沿技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水平。
培养内容升级: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学校办学层次
“10年前,我们招过那些‘放下锄头、拿起榔头'的普工,但现在不会了。”在不久前的一场校企对话会上,三星电子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成春这样表态。他告诉记者,10年来,企业员工数从4850人减少到3800人,但劳动生产率却大大提高,“这主要是通过自动化生产线来实现的,所以员工的素质很重要。”他说。他的这番话道出了随着产业的转型,企业用人情况也在发生转变这一实情。
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亢越认为,传统制造业劳动强度大、流动性大等特点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无怨无悔的工作作风。而现在的企业则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除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语能力、沟通能力、团队意识等基本要求外,还要具有自我学习提升能力、法律意识、协作能力、职业道德精神和品质。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其实是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校长王乃国说。王乃国一直认为,职业教育不是职业技能的教育,而是内涵更宽广的职业素养的教育。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其中前三方面是内隐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外显的。
他曾对30家企业作过调查,企业普遍认为,前三方面占一个人职业素养的65%,而最后一个方面只占一个人职业素养的35%。“企业更看中内隐的素养,因为这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潜力和成功的可能。”王乃国说。
基于此,园区工业技术学校这些年一直在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的IPQ教育模式——“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职业教育模式”已初具形态。
不过,工业技术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虽然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由于学校办学层次较低,学生素养提升到一定阶段后就遇到了“天花板”。
王乃国告诉记者,园区进行过测算,到2015年,园区就业人口为65万多人,大专以上人才总量将达到近27万人,人才密度达到47.5%,“产业转型升级后,将减少人力资源中低学历层次就业人口数量,提高大专学历以上人才比例。”他说。
这一预测让王乃国感到巨大的压力。确实,随着园区转型,园区所需人才结构也发生了转变,中等职业学校为园区服务的空间正在越变越小,因此学校提升办学层次也就成了王乃国的心愿和努力方向。
产业转型催生“服务外包第一校”
——对话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校长王乃国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院长杨冬已经记不清楚,曾向多少位来学校参观的人解释过什么是“服务外包”。的确,对于社会公众来说,这一新兴的现代服务行业,多少还有些“养在深闺人未识”。
于是,杨冬用最形象的语言向大家描述这样一个画面:“服务外包人员的职业定位是,在写字楼办公室里,以电脑为主要生产工具,面向全球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通俗地说,就是写字楼里的蓝领。”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办公室”
国家“十二五”规划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从“制造业大国”走向“服务大国”,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服务大国”的一个重要路径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因为与传统服务业依靠“人”的消费来推动不同,现代服务业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不受空间和区域经济发展制约。
“服务外包”便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典型。在这场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办公室”的转变中,苏州工业园区扛起了“服务外包”大旗,成为全国唯一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业发展”试点区域和第一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经过两年的筹备,2010年4月,学院正式建校,当年9月,1300名新生走进崭新的校园。
服务外包学院是江苏省第124所高校,也是近5年内,江苏省唯一批准新建的高校。“非常不易”,杨冬院长坦言,这是沾了“服务外包”四个字的光。在中国众多高校中,学院是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服务外包大学。
专业链与产业链高度铆合
杨冬告诉记者,苏州工业园区目前已集聚了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1200多家,形成了软件与动漫外包、第三方物流等服务外包产业集群,这些企业对专业人才求贤若渴。
服务外包学院作为园区打造服务外包示范区的重要人才工程,从创建之日起便遵循着“为产业办教育”的发展思路。针对园区服务外包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前景最为看好、人才需求最为紧缺的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和数字媒体外包三大重点业务领域,学院设置了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嵌入式技术与应用、软件测试技术、金融管理与实务、商务管理、物业管理、动漫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10个专业,实现了学院专业链与地区产业链之间的高度铆合。
在服务外包企业工作过多年的杨冬对服务外包企业的需求有着透彻了解。他感到,具备实用的外语能力和服务外包专业技能、服务外包企业要求的职业素养,这样的“三合一”人才最受企业欢迎。为此,学院将这三大培养目标有机整合,提出人才培养六要素:IT技术、行业素养、技术与管理融合、企业主导创新、团队合作能力、标准化管理。
学院通过科学的课程模块设计和教学实施将这六大要素巧妙融入教学中。学院整合了服务外包行业课程资源,对课程模块采用了“2+3”矩阵式管理,构建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人才专业课程体系。其中的“2”是指所有学生必修的公共素质教育课程和公共专业技能课程。而其中的“3”则是指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支撑课程。学院的各类人力资源、教学资源在不同的课程需求之间灵活分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要求。
深层次校企合作让学生“零公里就业”
去年11月的一场校园招聘会,让杨冬感到十分自豪。参会的40多家企业,提供了600多个就业岗位,而学院试办期间全部毕业生加起来只有180名,形成鲜明对比。“如果不是学生挑剔,百分百就业应该不是问题!”杨冬说。
学院致力于“零公里就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企业可以直接上岗,无须再接受培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院与40多家国内外知名服务外包企业、行业机构开展校企合作,合作内容包括专业共建、实训室共建、联合项目开发、企业定向班、奖学金等多种模式。
杨冬告诉记者,服务外包学院除了拥有一支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外,还有许多来自合作企业的客座讲师。不久前,沈阳河马动画制作公司的总经理顾冰和几位技术人员就被杨冬请到了学院,他们这次来可不仅仅是“客座”上几堂课,而是拿来了项目。
“拿项目指导学生按正常流程走一遍,才能把实际制作水平提起来。”顾冰告诉记者,项目是为美国制作的加工片,学生们做完后就会发现,美国人对动漫人物的动作、风格要求和国内完全不同。“既然是做服务外包,就必须学会用客户的眼光来看事情。”顾冰说。
走在服务外包学院实训楼里,记者不得不佩服学院的能量,几乎所有实训室的门口,都挂着共建企业的牌子,IBM、思科、甲骨文……悉数是国际知名企业。
就在不久前,杨冬又和三家企业的负责人签订了协议——与IBM共建软件技术Java开发专业和软件测试专业,这是IBM与国内高职院校实施的第一个专业共建项目;与思科共建思科网络技术学院;与国内最大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深圳市银雁金融配套服务有限公司共建校内实训基地。这些项目,直接面向行业最新技术和企业用人需求,将学院校企合作推向了新的高度。
腾笼换鸟,中职重新定位
同意接受记者采访,可时间上需要推迟几天,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校长王乃国为此一再向记者道歉,因为最近确实忙。王乃国忙着的首要大事就是学校申办五年一贯制高职,这让王乃国痛并快乐着。记者的采访也从这一话题开始。
产业转型升级必定伴随着职业学校转型升级
记者:最近您很忙,听说学校在准备升格?
王乃国:准确地说,是申办五年制高职,中职仍然要办。
记者:为什么很多中职学校都想升格呢?是不是因为升格后校长的级别、教师的职称、学校的收费都随之而升了?
王乃国:这应该是次要的,校长们希望升格,更多的还是出于学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判断升不升,重要的标准是看学校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怎样,如果弱了,就需要提升。
记者:具体到你们学校呢?
王乃国:苏州工业园区这几年产业转型升级速度非常快。现在招商局招商引资,传统制造业企业已经很少再进来,过去园区里的传统制造业企业也在开始退出,退到宿迁、南通的苏宿工业园区和苏通工业园区。园区提出要“腾笼换鸟”,重点发展3+5产业,这样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就提高了。
我们学校虽然是园区里重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但我感觉随着园区产业的转型,随着园区人才标准的提高,我们为园区服务的能力正在逐渐削弱,因此需要提升。产业的转型升级必定伴随着职业学校的转型升级。
政府办学校要讲究效益
记者:难道园区转型升级后,就不需要中职这一层次的人才了吗?
王乃国:需要,转型升级后,高中低层次人才依然都需要,只不过结构会发生变化。园区“十二五”期间中低学历层次就业人口数量会减少,而大专学历以上人才每年要提高2至3个百分点,到2015年要占到47.5%。
记者:既然仍然需要,你们如果升格了,谁来培养中职这一层次的人才呢?
王乃国:中职层次我们学校近几年仍然会办。虽然各层次人才都需要,但高职层次更为紧缺,政府当然希望我们办高职更好。低端的,江苏的其他学校也会输送。政府办学校也要讲究效益。
记者:学校这几年招生就业情况怎样呢?
王乃国:这几年的招生情况,应该说在同类学校里是最好的,但压力很大。
这几年,初中毕业生在逐年减少,苏州市区每年能给到中职的也就3000多人,而苏州市区还有12所中职学校。工业园区教育质量非常高,学生中考平均分能达到580分,这样能够来中职的也就200到300人。其实,学校招1000人,在园区就业一点问题没有。我们学校是按6000人标准设计的,现在远远达不到设计容量。
中职教育本质是职业素养教育
记者:学校有没有想过在专业、师资、实训等方面多作努力,让培养出来的人更契合园区转型的需要?
王乃国:学校一直在努力。刚开始建校时,我们的专业设置主要围绕园区的支柱产业,机械电子类占到60%到70%。最近几年,园区出台了服务业倍增计划,我们也相应开设了服务类的物流等专业,现在学校开设有机电、电子、计算机、汽修、物流、旅游六大专业,共21个专业方向。
记者:园区发展服务类行业,包括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像服务外包这种生产性服务,对学生外语和专业技能等要求比较高,中职层次学生是很难胜任,而生活性服务,相对要求会低些。
王乃国:园区比较讲究品位,对生活性服务的要求也是高端的。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提供给中职的学生,经过3年学习后,也难以满足高端的生活性服务行业的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义务教育出口没标准,而中职教育又没门槛,学生综合素养难如人意,增加了中职教育的难度。
我一直认为,中职教育是职业素养的教育,而非职业技能的教育。一个学生15岁进入中职,毕业时只有18岁,而在学校这3年又恰逢其心理最不稳定的时期,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对他今后的发展很不利。所以,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显性的职业技能是一个方面,重点和难点是隐性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这是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区别于职业培训的主要方面,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
中高职必须协调发展
记者:苏州工业园区是全国开发区中的排头兵,它的转型升级走在全国最前面。其实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极不平衡,有7个省市处于工业化后期,13个省市处于工业化初期,其余的处于工业化中期。是不是对于不同工业化进程的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策略也应有所不同?
王乃国:是的。为什么现在东部到中西部招学生已经很难?就是因为中西部的经济也在发展,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已经转移到那里。一个富士康落户河南,就可以带动当地中职的发展,这也正说明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特点。
苏州工业园区的中等职业学校要升级,是这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而其他地方中等职业学校是否升级,则要看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政府必须统筹考虑,使中高职能够协调发展。
记者:对于学校今后的发展有什么设想?
王乃国:今年希望开始试办五年一贯制高职。但层次的升级毕竟是政府宏观控制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我们的力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有限的范围和空间里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经济的要求。我们希望经过5年的努力,能把学校建设成为“最紧密对接产业的学校,最适合学生成长的学校,最受尊敬的学校”。
作为全国唯一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业发展”试点区域和第一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苏州工业园区率先扛起了产业转型的大旗。于是,“全国服务外包第一校”——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应运而生。
关键字:问道,开发区,职业教育,路向,何方,在,EMCO,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