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南博翻译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东莞市鸿福西路8号东江之星商业中心18栋601-602
服务热线:0769-22990345 22652256
译员应聘邮箱:hr@gdnanbo.cn
名医李时珍画像
文\本刊特约撰稿 夏厦
5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80余项申报项目中共有45项档案文献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国两部中医古籍文献《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全部入选,而且评审委员会对两部文献的独创性、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极高评价。那在外国人越来越重视中医的大背景下,这两本书恰好以百科全书式的记载和中医的理论源头,折射出了中国传统古典典籍在世界文明中的立足之道。
这也是继中医针灸申遗成功之后,两部典籍再一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本草纲目》的分类学创新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前人成就基础上,历时27年编制而成的一部百科全书。这两部典籍,目前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先后已被完全翻译或部分翻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国文字。
《本草纲目》最初的由来,其实并不是一本中医医书。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开始编这本书时,主要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主要资料来源,对其进行增删考订。其用意,主要在于修订古代医书中的错误,其次才是集大成。
《本草纲目》书名的由来经历了一件趣事。公元1578年,年逾六旬的李时珍完成了全部书稿,但还缺一个书名。某天,他出诊回家,然后又马上投入了书稿整理工作。突然,他看见案头放着的昨天读过的《通鉴纲目》,灵机一动,马上磨墨铺纸,在最后空白的书稿封面上写下了“本草纲目”四个大字。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李时珍决定采用“以纲挈目”的体例来编这部书,而这恰恰也是《通鉴纲目》的体例。而“本草”二字,则来源于唐慎微的《证类本草》。
李时珍共花了29年编纂《本草纲目》,还没来得及看见此书刊印上市,便撒手人寰。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对中医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最终书稿的刻印就用了三年。全书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
书中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
它的成就,在于改变了中医传统的分类方法,且格式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确。首先,它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本草纲目》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后人可以通过它了解到明朝中国的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的历史。
本书十七世纪末开始被外国人注意到,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欧洲各国出版。它的传播,对世界自然科学有着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据说,达尔文在构思《物种起源》时,曾仔细读过《本草纲目》,其中的一些资料,也被达尔文所引用。
《本草纲目》中有趣的偏方
很多人认为,顾名思义,《本草纲目》应该是一部植物学或者药物学的专业书籍。其实不然,《本草纲目》把书中所载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共十六个部分,差不多把李时珍当时所能见到听到和书中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囊括了进去,堪称十六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不过,还是由于书名的关系,很多外国人也将其视作一本关于植物学的书。1656年波兰人卜弥格(P. Michael Boym)首次将《本草纲目》翻译后引入欧洲时,就将书名译为《中国植物志》。
不过,《本草纲目》首先是一部药书,记载天下万物的目的是为了用它们来治病。例如书中“服器部”记载了裤裆、汗衫、衣带、头巾、裹脚布、蓑衣、草鞋、死人枕席、日历、钟馗像、桃符、蒲扇、蒲席、锅盖、蒸笼、竹篮、扫帚、马绊绳、厕筹、尿桶等种种日常用品,不是为了介绍它们的日常用途,而是为了说明把它们烧成灰或浸汁能治疗什么样的疾病。这在今天看来,虽然很多人已经不信了,但却能反映出那一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
《本草纲目》收录的很多药方很显然是所谓偏方,很多李时珍并未实践,只是对其他医书的照录,为的是免于医书散逸。对此,李时珍也会试图给出理论解释以证明其有效性。在“水部”,记载了不同时节下的雨水可治不同的疾病,例如夫妻各饮一杯立春雨水后同房,可以治疗。对此,李时珍解释说,这是“取其资始发育万物之义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受中国哲学的影响之大。
对于不孕症,《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其他偏方比这个还要离奇。例如,在上元节时偷来富家的灯盏放在床下,就能令妇人怀孕。为什么呢?李时珍没有解释。有的偏方虽没有解释,但是可以猜出来其缘由。据《本草纲目》说,鱼骨鲠喉,把渔网煮成汁或烧成灰喝了,就能让鱼骨掉下。它没有给出理论依据,想来是因为既然渔网能够捕鱼,其汁、灰捕鱼骨也不在话下吧。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该书还记载了喝下上吊后死人的绳灰可治疗疯癫,人中黄(人的粪便)和轮回酒(人尿)也可以入药。《本草纲目》记载:人中黄可以用五种不同方法入药,治疗咳嗽、食积、劳极骨蒸、噎食不下、心腹急痛、解疔疮仲毒。
对这类奇特的偏方,李时珍显然深信不疑,而且还赞叹其奇妙。他强调,有人上吊死了,把上吊的绳子拿来烧成灰,水服能够治狂癫。在书中,他写道:“观此则古书所载冷僻之物,无不可用者,在遇圆机之士耳。”
《黄帝内经》确立中医的“内观”理念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之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在国学经典中,它的地位非常独特———唯一一本以圣王之名命名的书。它总结了春秋以及春秋之前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春秋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等成果,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世简称之为《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的书。最早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
在《黄帝内经》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经络和针灸,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疗经验。在《黄帝内经》中,《灵枢》的经脉篇、经别、经筋,相当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经络学;《灵枢》的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则论述了针刺器材的制备;《素问》的气穴、气府、骨空、水热穴等各篇,论述了腧穴分布;《灵枢》的九针十二原、邪客等各篇,论述了持针法则;《素问》的八正神明、离合真邪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的补泻方法;《灵枢》的诊要经终、禁例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禁忌等,以及各种疾病的针刺疗法。总的来看,在针灸疗法上,《黄帝内经》不仅突破了之前医书中只采取灸法的治疗局限,同时也比《史记·扁鹊传》中记载的治疗方法更加系统和具体。中医的经络和针灸理论,至今没有摆脱《黄帝内经》的框架。
不过,由于成书很早,《黄帝内经》肯定不如唐以后的中医理论奠基对药物和病例甚至药方的记载那么完备。实际上,整部《黄帝内经》,记载的药方加起来只有13个。它的主要贡献,在于确立了至今一直被遵行的一些中医理论。
《黄帝内经》首次提到了“内观”的理念。所谓“内观”,即是指“往里求”、“往内求”,它首先是往内观我们自己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如何流动,经脉如何运行。然后,再通过“内炼”,即调整气血、整理经络、调理脏腑等方式来达到健康甚至长寿的目的。整部《黄帝内经》,其实一直讲的是,要使生命健康,不能往外求,要往内求,所以才叫做“内经”。这其实正是中医理论和西医的很大的一个区别,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靠解剖来“外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这也是现在很多养生书籍或节目言必称《黄帝内经》的缘故。
《黄帝内经》的著成,不仅在中国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即使在国外的影响也不容低估。日本、朝鲜等国都曾把《黄帝内经》列为医生必读课本,而部分内容还先后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在世界上流传。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针灸组织也把《黄帝内经》列为针灸师的必读参考书。
中医古籍文献《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