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著语言翻译&本地化服务提供商!

南博翻译培训

南博翻译培训
联系我们
南博英语、日语翻译培训
联系我们

东莞南博翻译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东莞市鸿福西路8号东江之星商业中心18栋601-602

服务热线:0769-22990345 22652256

译员应聘邮箱:hr@gdnanbo.cn


当前位置: 主页 > 名师指导 >
翻译事业发展的新开端
时间:2011-08-19 13:12 来源:未知 作者:nanbo 点击:
作者:穆雷 仲伟合 1.学科建设的新进展 1.1 全国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 跨入新世纪,中国翻译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举办全国译学学科建设专题讨论会。有关这次讨论会的纪要和总结,

 

 

 

  作者:穆雷 仲伟合

  1.学科建设的新进展

  1.1 全国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 跨入新世纪,中国翻译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举办"全国译学学科建设专题讨论会"。有关这次讨论会的纪要和总结,已有论述。林戊荪副会长在开幕词中就指出了此会重点讨论的问题有:学科建设的基本范畴,我国传统译学与现代译学的继承和发展,外国译学研究的借鉴,以及国内外翻译实践和教学活动对翻译学科建设提出的新问题等。围绕上述论题,学者们阐述了各自的看法。本次会议经过讨论达成共识:翻译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的译学研究队伍已经成熟,正在把潜科学变成显科学。

  从1987年在青岛举行"第一次全国翻译理论研讨会"至今,经过了14年的发展, 翻译学的讨论已经从"翻译学是否存在"深入到"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怎样发展" ,译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并日益成熟起来,我们从羞于或耻于研究翻译理论到理直气壮光明正大地研究理论,这是关键性的进步,是理论意识的觉醒,是中国翻译界的观念转变。这一进步的取得来之不易,它记录着中国译界十几年来走过的艰苦历程。回顾十几年来的学术研究,我们更加认识到,翻译学的建设对整个翻译事业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推动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必须重视译学理论建设。1987年和2001年两次青岛会议标志着中国翻译事业的进步,将载入中国翻译史册。

  1.2 译学宏观建设论点 各学术刊物上有关译学建设的讨论也精彩分呈。《中国翻译》在第一期第一篇就刊登了许钧有关切实加强译学研究和翻译学科建设的文章,他谈到,译学研究和翻译学科的建设,是翻译研究与教学界越来越关心的两个重大关键问题。翻译学科的建设要以翻译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培养高质量的翻译人才为目的。他再次强调,中国的译学已经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觉醒新兴期,九十年代的综合梳理与借鉴交流期,开始进入一个全面建设期,正逐渐走向成熟。翻译学的建立,是一个客观的存在,翻译学之路,是一条必由之路,翻译学有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和丰富的翻译实践为其基础,它的前景是广阔的,一门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就像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精心的培育。谭载喜从"翻译学作为研究翻译的人文科学,应该享有独立学科地位"的基本理念出发,针对近年来国内翻译理论界少数人先后两次所提反译学的论点进行了反驳,然后阐述了与翻译学"名" 、"实" 相关的种种译学理论问题。杨自俭重点论述了学术讨论中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翻译科学的性质及其在科学体系中的位置,译学建设中的五项任务,包括用现代科学的精神与观念系统地研究中国传统译论,认真广泛地研究外国译论,深入细致地研究当代的翻译实践经验,吸取相关学科的营养,加强译学自身理论建设。王大伟认为,当前中国译学研究有几个误区:理论与实践脱节;对"科学"的定义强调系统性,而对规律性重视不够,对中国传统翻译标准估价过高;运用西方理论时搞术语堆砌,对规律性较强的微技巧研究不够重视;"特色派"与"共性派"可能会殊途同归。李德凤指出,粗理一下中国翻译理论传统,发现知识论的哲学探索少,具体技巧研究多,导致中外翻译理论传统不同的原因,应从哲学发展传统的角度进行解释(名与实的关系),而不能仅从思维方式和语言本身找原因。要提翻译理论,要建立译学,就必须有哲学的思考,宏观的框架。对翻译学的认识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如金旭东谈到,不依赖于其他已有学科建立元翻译学,这是使翻译理论从其他已有学科的交叉分支中解放出来,融合并自成一个系统,这是翻译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唯一可行之路,翻译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建立只是时间问题。廖七一在回顾西方翻译研究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传统译学的局限,提出中国译学研究迫切需要研究范式的转型,即要扩大理论视域,引进多样化的研究模式,探寻客观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吴义诚也提出要建立科学的研究范式,这可能是将翻译研究发展为一门科学学科的途径。王宁认为,翻译研究现在正经历着一个转折,即从居于语言学层面上的字面移译逐步转向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吕俊分析了解构主义对翻译研究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指出要克服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给翻译研究带来的困难,应该学习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理论。他还分析了普遍语用学理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其对翻译学建设的指导意义。他认为,我国近年来的翻译研究已经经过了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阶段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翻译研究阶段,现在正处于解构主义的研究阶段。但解构并不是目的,也不能导致翻译学的建立,要建立翻译学应该借鉴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理论为哲学基础并走建构的道路。 正如张后尘所说,翻译学学科建设在不断成熟,翻译学在大论辩中健康成长。

  1.3 传统译论研究 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也是我们目前的重要任务之一。朱志瑜回顾"神似"` "化境" 说在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上的演进过程,重点描述早期茅盾、郭沫若、陈西滢、曾虚有关翻译的论述,分析他们使用的语言,并从现代翻译理论的角度评价各家的得失。他说,所谓"中国传统翻译思想"既包括从汉末到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翻译家和学者提出的有关翻译理论与方法的论述,还指近年来发表的一些在理论上沿袭和发展古代、近代翻译思想的文章和专著。"案本"与"求信"就是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核心。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四个概念实际反映了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代表了三种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学说,即古代的"文质说"、近代的"信达雅说"和现代的"神话说"。 中国翻译理论大致是沿着这样一条轨迹发展的:从最初一丝不苟模仿原文句法的"质"(直译)发展成允许在句法上有一定自由的"信" (意译),最后在"信"的基础上,演变成充满创造精神的"化"。这三种翻译思想在西方翻译史上都能找到类似的说法,所以很难说是"中国自成的体系"。 吕俊则揭示了我国传统翻译研究中的一些盲点与误区,指出这些盲点与误区应归因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以及相继形成的结构主义文艺思潮。他还以后结构主义的一些理论如现象学、哲学解释学及结构主义等理论对此现象进行剖析,并指出翻译活动是一种双重权力话语的制约活动,它也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地位有密切的关系。

  1.4. 西方译论研究 对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译介深入到分析借鉴的层面,如谢天振谈到,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一个最本质的进展是越来越注重从文化层面上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的思考,诸如共同的规则、读者的期待、时代的语码,探讨翻译与译入语社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的关系,运用新的文化理论对翻译进行新的阐述,等等,这是当前西方翻译研究中最重要、最突出的一个发展趋势。马会娟在评介美国译论家maria Tymoczko的演讲内容后指出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有几个特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呈开放性,研究方法多样,不拘泥于一家之言;翻译研究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微观的语言转换的探讨,而是转向了影响翻译活动的政治、权利和意识形态等宏观因素的研究;翻译研究大量借助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理论,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角。梁爱林认为,二十世纪国外翻译研究有三个趋向,即多元化倾向、验证式研究倾向和篇章语言学倾向。林克难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外国译论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外每有新的翻译理论提出,必然有一些新的内容,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深思的东西。这种新的内容集中体现在重要术语里面,正确地理解了一个术语就等于掌握了一种翻译理论。他认为中国翻译界陷入相对沉寂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外国译论的术语理解有误,要结束沉寂期,必须引进国外的翻译新论,特别是要正确理解与翻译国外译论中的重要术语,深刻领会国外译论的真谛。林克难指出,翻译研究正在从规范走向描写,描写学派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翻译定位,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并丰富翻译实践的手段,他还探讨了卡特福德理论中"意义是无法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卡氏的这个观点对于翻译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却一直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足够重视,我们应该注意引进与传统观点不太一致的国外翻译理论,推动中国翻译研究向前发展。张美芳指出,霍姆斯的译学构想有两点很值得我们参考:一是重视描写翻译研究,而是译学构架的中心是翻译,不把其他学科包括在内。仲伟合和方开瑞从翻译学、哲学观分别对尼采"翻译就是征服"的观点作了评价。王东风和孙会军在评介《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时也指出美国翻译理论研究的三个特点:第一,美国在历史上由于对翻译的重视程度不够,翻译理论史很短,所以只能研究与其传统密切相关的欧洲各国的译论史,也正因为如此,欧洲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在美国翻译研究中基本上都有所体现;第二,移民学者是美国翻译研究的一股重要力量;第三,美国作为翻译研究中心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它不局限于某一学派的理论,而是汇聚世界各地的流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当今翻译理论发展的一个缩影。赵宁在评介特拉维夫学派翻译理论研究时指出该派面临的主要障碍是,该学派的翻译研究著作主要研究希伯莱文化,难以在国际学术界取得一定的地位,以色列在国际学术界处于边缘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学派理论的传播;以多元系统论为基础的翻译理论和某些重要的西方翻译理论,如法国的结构主义理论间存在较大分歧,如何在保存自己理论完整的基础上和其他西方翻译理论沟通是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赵宁还探讨了G.Toury翻译规范论的基本问题,指出Toury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制定翻译规范,而是通过对译本的研究,寻找译者们遵循的规范。苗菊论述了代表图瑞翻译思想的三方面研究,提出翻译准则是对图瑞翻译思想的概括,关于翻译准则的研究将成为翻译研究的中心内容。图瑞的理论对翻译研究领域的贡献是:摈弃了翻译中一比一对应观念及文学、语言方面对等的可能性;提出任何译文的产生都涉及译语文化系统内的文学倾向;动摇了原文信息固定不变的观念;提出原文与译文在文化系统的交织结构中合为一体。肖辉和张柏然运用认知科学及心理学理论对奈达、霍姆斯、贝尔所提出的几个翻译模式的假设作了探讨。

  奈达译学思想的变化给一些人造成了影响,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刘四龙认为,奈达最根本的变化还是在对待翻译学的态度上。这一转变的原因有,对翻译理论作用的认识偏差,屡次强调单一的翻译准则,过多强调和依赖语言学的作用。奈达从描写语言学研究转到交际理论,再到社会符号学研究这一过程充分表明他本人也是意识到了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局限性,所以变换了研究的角度。奈达的"翻译理论无用论"关键在于他并未能真正把翻译理论与指导翻译实践的应用理论分离开来,把翻译理论的作用等同于应用理论的作用。陈宏薇则通过对"奈达现象"的回顾和分析,看到中国的翻译研究正在走向成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学者张南峰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看中国翻译研究的过去与未来,他的"大多元系统"理论假说对文化多元系统中与翻译关系最密切的并存系统做出了具体的分类,并阐述了这些并存系统对翻译规范的形成可能施加的影响。他以多元系统论为框架,探讨中国的翻译活动、学术传统、民族心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等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决定了中国的翻译研究的进程,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预测。这种用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的框架分析中国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现实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值得大力提倡的。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在台湾出版的《中外文学》"多元系统研究专辑"上,收入了八篇论文。一篇是张南峰翻译的埃文-佐哈尔的代表作《多元系统论》全文,其余七篇论文,六篇是以多元系统论为框架的描述研究,描述对象从《道德经》、严复到当代的文学翻译,从武侠小说的翻译、仿作到电视剧改编,涵盖翻译、文学和文化研究,另一篇是对多元系统理论的反思。题材如此多样的研究,在同一个框架下进行,证明了多元系统论有颇强的描述和解释能力。传统的翻译研究,大多只是以原文为标准,评判译文的优劣,本专刊的几项描述研究则显示,原文不是译文面貌的唯一决定因素,而译文面貌也不是唯一值得探讨的翻译问题。从翻译的材料和策略的选择,到译文在目标文化中的地位和功能,都受到目标文化之内和之外的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正如多位学者所言,多元系统论扩大了研究范围,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使我们对翻译现象有更全面的认识。张南峰还尝试对多元系统论作一些补充、修订,提出一个"为研究翻译而设计的多元系统论精细版"。他假设,政治、意识形态、经济、语言、文学、翻译等六个多元系统,是支配翻译决定的规范的主要来源。这些不同类型的规范,可能互相配合,也可能互相竞争,把译者往不同的方向拉,最终与译者的反应达致一个平衡点,就成了支配该次翻译活动的合成规范。本集专题编辑张南峰和庄柔玉指出,华人学者对翻译研究的关注,只是近二十年间的事情;对翻译现象进行描述或解释性研究,更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方面,翻译研究在汉语文学的多元系统中逐步移近中心位置,有关翻译的研究不断涌现;另一方面,翻译研究的多元系统尚属"幼嫩",可供应用的翻译理论十分稀少。但多元系统论能否以"一级"模式的姿态进驻翻译研究的中心地带,则要取决于其本身与传统翻译理论模式的竞争,以及与其他一级的外来理论的角力。多元系统论也许在英语世界呈露了衰老的迹象,但在翻译研究方兴未艾的汉语语境中,却绽放着活泼的生命力。这种集中讨论一种理论并运用该理论对现有翻译现象进行分析的做法,在华语社会还是第一次。

  1.5 小结 新世纪的第一个年头标志着中国译学学建设已进入全面发展与趋向成熟的新时期。广大的翻译理论研究者及翻译教学工作者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总结和继承我国传统译学理论结晶,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翻译理论,构筑中国的翻译学"大厦"。

  

  

2.翻译教学发展迅速

  2.1. 翻译教学理论研究 对翻译教学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研究的范围也在扩大。封一函指出,电脑化课堂教学正在悄然兴起,翻译教师正面临如何把电脑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他提出了在教室网络中实施翻译教学的新模式,认为其重要优势是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界限模糊化,改变他们在课堂中的传统角色,并赋予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以真正的活力。使学生把翻译看作是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而不仅仅是以最终接受评判为目的,从而在教室里形成一个活跃的对话群体。陈莹和陆国君认为,在翻译教学中,只泛泛讲解翻译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知识,包括词汇、句法、语义及文化修辞等,应该成为教学重点,而把技巧的传授作为辅助手段。翻译练习的选择也应改变过去从词、词组到句,再到段落和篇章的安排,开始就翻译段落,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香港翻译学会会长刘靖之介绍了香港的翻译与口译教学,张美芳也根据香港翻译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探讨了外语教学如何迎接21世纪的挑战问题。张美芳还用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分析翻译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与翻译技巧的训练问题,进而论述了翻译教学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2.2. 口译教学及理论研究 口译研究开始受到关注,研究方法也逐渐科学化。蔡小红以交替传译过程及能力发展为研究目标,对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各相关学科有关口译的论述、交替传译的各种模式作了简要的概述,在此基础上借助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自己的理论模式体系,其中包括交替传译过程模式、译员的注意力分配模式和口译能力发展模式,借以描述、解释与分析交替传译过程及能力发展,其目的是以跨学科的视野探索口译研究的新路。肖晓燕则着重介绍Gile的同声传译多任务处理模式,这一模式建立在认知科学的概念上,其目的不是要描述口译过程,而是解释口译中出现的困难及译员常用的对策。仲伟合通过对Gile口译训练模式与厦门大学口译训练模式的比较,提出了口译训练应以技巧/技能训练为核心的论点,阐述了在连续传译与同声传译训练中应主要介绍的技巧,并提出了以实践为主的口译训练方法。他还总结了自己在同声传译实践中的经验,将其归纳为顺句驱动、随时调整、适度超前、信息重组、合理简约和信息等值六大原则。王立弟试图运用源自认知心理学的图示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典型的分析方法,说明知识图式对于翻译特别是口译过程中的源语理解、信息的记忆与提取和译语表达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刘和平根据全国第三届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的主要内容,对我国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她还详细介绍了法国释意学派理论的诞生和特点,及该派翻译理论研究同翻译教学实践相结合所取得的成果。安新奎从知识底蕴、交际场合、主题知识、逻辑思维等几方面对口译的预测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吕国军在评介刘和平的新著《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时认为,口译技能训练需要一个科学可行的大纲。

  2.3. 翻译暑期讲习班 由《中国翻译》编辑部举办的"全国暑期英汉翻译高级研讨讲习班"今年已是第三届。组织者以崇尚学术、求真务实和学风严谨为理念和原则。170名学员参加了研讨学习,邀请了24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演讲。其中半数是目前活跃在译坛的中年骨干,一半的演讲者都身为博士生导师。他们既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又对当代译学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认识;这些演讲中有三分之一谈纯理论研究、三分之一是实践经验介绍、还有三分之一是理论结合实例的分析;在内容安排上,有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笔译、口译(口译的分量大大增加了,说明译界对口译的重视)、涉及的文体有文学翻译、法律翻译、外交翻译、政论和文献翻译等;演讲中还出现了针锋相对的观点交锋;在翻译理论方面,既有传统与创新的讨论,又有对翻译学总体建构的探讨,还有西方译论对译者的启示等等。我们看到,讲习班的组织者精心安排,学员也有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除了翻译教师和翻译工作者外,有的学校由系主任带队带领一班人马前来参加学习,为本校的学科建设做准备。上述现象说明,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在为译学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据了解,翻译研讨讲习班已经受到广大翻译师生的热烈欢迎,他们都希望《中国翻译》编辑部把这件有利于翻译事业发展的好事继续做下去,把"以学带教,以教带学"的教育理念发扬广大。

  2.4."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中国翻译》一年一度的韩素音青年翻译竞赛今年已是第十三届。这一活动已进入不少大学课堂,不仅牵动着学生的心,也引起教师的关注。曾利沙希望翻译竞赛在内容与形式上有所创新,将大规模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在更广泛的群众活动基础上推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研究,促进译学理论的发展。他建议每年的选材应具有不同的针对性,将不同题材与体裁所反映的一些典型问题与相应的译学理论范畴的系统研究结合起来。并希望评审组的评析文章能针对原文及译文中所反映的典型问题多给予理论上的认识与概括。第十三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由《中国翻译》编辑部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联合主办,共收到参赛译文799份。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郑宇等40位参赛者获奖。本次竞赛首次设立专门网站,发布与赛事有关的消息及接受报名。在颁奖典礼的同时,主办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组织了"中国青年翻译论坛",

  把竞赛中出现的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并邀请知名中青年学者演讲,使与会的青年学子收益非浅。

  2.5.特色专栏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翻译》的一个特色专栏"翻译练习"一直是刊登汉英和英汉翻译的原文与译文,今年开始旧栏目有了新面貌,陈宏薇在译文后面的文章里记录了自己的翻译体会和感想,文情并茂,孙艺风也在他的译后语里谈了他对茅盾原文的理解过程,还有郭建中的英译提示和注释等等,这种方法对于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理解译者得翻译过程和翻译态度等都极有好处,应该形成风气,坚持下去。这样做不仅给翻译批评提供了依据,而且对翻译教学,尤其是学生和自学者都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2.6.小结 中国的翻译教学改革与研究步伐已经加快。从理论上探讨翻译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可以为翻译教学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翻译》近几年已经加强了翻译教学方面的内容,为翻译教学及其研究保留了一席之地,这深受到广大翻译师生欢迎。我们希望它在新千年里继续占领并扩大这一领域,更好地促进翻译教学的发展。

  3.亚洲翻译家论坛

  译界的第三件大事,就是12月在香港举行的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每三年一度的亚洲翻译家论坛由国际译联主办,第一届亚洲翻译家论坛在北京举行,第二届在汉城举行,这一届由香港翻译学会、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和香港岭南大学文学及翻译研究中心共同举办。逾百名来自欧、亚和美洲十多个国家的代表在论坛上发言,内容涉及翻译理论研究、文学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翻译批评、翻译教学、语用与翻译、电脑与译员、翻译与出版、翻译与文化、职业口笔译译员以及口译的过程、管理、评估和教学等。笔者认为,除翻译理论研究外,翻译教学成为这次论坛的一个主要内容。几位主讲发言和大会发言谈的都是与翻译教学有关的内容,例如,英国阿斯顿大学副校长里夫兹(REEVES, Nigel B.R.) 的发言题目为: 翻译:关键时刻、关键地点的关键行为--新千年香港及亚太地区的翻译面临的挑战;国际译联主席曾泰里(GENTILE, Adolfo)就口笔译的职业资格问题作了报告;罗选民则代表中国译协作了中国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建议的发言;国际译联翻译教学委员会主席李雅克(LEE-JAHNKE, Hannelore)谈了译员培训中评估的某些教学法问题;德国的福斯特(FORSTNER, Martin) 的发言讨论了欧盟的官方多语政策及其对口笔译译员培训的影响;香港翻译学会会长刘靖之也就新千年香港的翻译角色问题作了主题发言。

  近年来,香港的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发展较快,香港学者每年都在Babel, Perspectives, Target, Meta 和 The Translator 等国际翻译研究刊物上发表论文,并且召开各种类型的研讨会,2001年比较大型的活动除亚洲翻译家论坛外还有,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配音与字幕翻译国际会议,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瑞典、日本、意大利、捷克、朝鲜、比利时、菲律宾和芬兰等地的学者第一次专门交流他们为电影、电视及各种文艺表演进行配音和字幕翻译的历史、过程或经验;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举办的翻译研究沙龙、翻译课程举办的系列翻译理论论坛,以及香港翻译学会举办的大型讲座等等。

  

4.科技翻译

  在科技翻译方面,方英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文献在不断地增长,大量分散而无序的国外信息需要翻译,传统的翻译方法和手段不再适用。他从转变翻译观念、改进翻译方法、进行网络翻译、建立全国翻译网络体系、实现翻译合作、翻译资源共享等方面入手,探讨了科技翻译的创新形式。李欣建议加强科技汉英翻译教学,提高科技口译教学效果,培养新型科技翻译人才。欧阳东峰从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入手,认为科技语域与非科技语域之间是相互交叠的,他以隐喻为例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重视文体的互渗现象。

  

5.文学翻译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文学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译介工作中,翻译家们如何选择作品?哪些因素对翻译和研究工作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整个译介工作又有哪些特点?许钧以翔实的资料从宏观上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并着重对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他在文中提到,研究促进翻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有助于选择有价值的作家加以译介;而是研究有助于拓展译者的视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三是研究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四是研究有助于提高普通读者对作家作品的认识,为译本的接受拓展空间;五是研究可以加强翻译功能的发挥,使翻译作品为丰富译语文化,促进译语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高玉讨论了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影响和限度,认为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表现在深层的文学观念上,主要是文学功利观和文学审美观;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文体,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小说、新诗、戏剧、散文这四大文体都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但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最为深刻的影响是对语言的影响,从而最深层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代文学家里有不少人同时也是翻译家,但是以前较少有人从翻译的角度去研究他们,如巴金一生翻译作品逾三百万字,但学界对巴金的研究却很少。王友贵通过研究认为,巴金的翻译同他的言说方式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在特定历史时期翻译成为他的主要言说方式。巴金的圣徒意识、理想主义的言说方式、丹柯式的燃烧自己、驱散黑暗的言说方式,皆与他的翻译有关。无独有偶,香港中文大学的王宏志教授,也在指导自己的研究生们重新从翻译的角度去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家。我们期待这些研究早出成果,使读者对翻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用有新的认识。

  6.翻译论著的出版

  在翻译论著出版方面,湖北教育出版社的"中华翻译理论研究"丛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译林出版社的"译林学论丛书",以及青岛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出版社,都在打造自己的品牌,不断推出新的译学丛书。有的系统论述当代外国译论,有的引印外国译论的代表性著述,有的以原创性中国译论为主,也有继续出版各类翻译教材的。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中国的译学建设和翻译事业的发展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翻译界的学人们忘不了他们的贡献。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翻译界在新千年一开始就表现出不凡的发展态势,两岸三地的翻译学子携手并肩,从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和翻译出版等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并加强与国际翻译界的交流。我们希望这种势头能够保持下去,让翻译更好地为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  

关键字:翻译,事业,发展,的,新开端,新,开端,作者,穆雷,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0769-22990345